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  )
A.物质形态中 
B.形式概念中
C.行为个体中 
D.意象世界中 
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  )
A.歌德 
B.席勒
C.康德 
D.黑格尔 
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  )
A.人类的主观愿望 
B.神灵的凭附
C.现实的模仿 
D.理念的模仿 
4.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歌意境的是(  )
A.王维 
B.严羽
C.刘勰 
D.司空图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
A.诗歌批评 
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 
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
A.庄周《庄子》 
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 
D.徐幹《中论•艺纪》 
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  )
A.心理学方法 
B.哲学方法
C.人类学方法 
D.艺术学方法 
8.美学应当划归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人文学科 
D.实证科学 
9.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毕达哥拉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0.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  )
A.澄明之境 
B.道德至境
C.智慧至境 
D.美幻之境 
1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
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 
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
C.艺术的产生 
D.审美意识的确立 
12.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  )
A.人的精神追求 
B.人的道德观念
C.人的生物学本能 
D.人的社会意识 
13.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  )
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 
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
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 
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 
14.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  )
A.丑陋不堪 
B.纤细精致
C.荒诞不经 
D.粗犷宏大 
15.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  )
A.形式分类形态 
B.逻辑分类形态
C.内容分类形态 
D.抽象存在形态 
16.下列不属于主义的美学家是(  )
A.夏夫兹博里 
B.荷加兹
C.哈奇生 
D.席勒 
17.审美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  )
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 
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
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 
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 
1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  )
A.形式说 
B.表现说
C.娱乐说 
D.符号说 
19.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和客体层这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  )
A.英伽登 
B.盖格尔
C.汉斯立克 
D.克罗齐 
20.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  )
A.审美理想 
B.审美想象
C.审美判断 
D.审美意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以道制欲"(  )
A.有助于主体情感的任意发泄 
B.反映了理性对感性的节制和净化
C.容易造成对情欲的过分压仰 
D.有助于美育的正常实施
E.体现了美育的强制性 
22.审美的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表现在(  )
A.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B.审美活动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
C.审美活动指向人的自由存在
D.审美活动具有绝对的超功利性
E.审美活动超越一切目的性 
23.艺术品在艺术活动的动态流程中的基本特征是(  )
A.他律性 
B.形式符号性
C.开放性 
D.自律性
E.兼容性 
24.把审美经验视为游戏活动的美学家有(  )
A.康德 
B.席勒
C.斯宾塞 
D.伽达默尔
E.尧斯 
25.悲剧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使人能够(  )
A.以悲为美 
B.化悲为美
C.不以己悲 
D.以喜为美
E.以丑为美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4分,28、29小题每题3分,共14分)
26.审美趣味
27.艺术品的他律性
28.仿象
29.趣味教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
31.简述审美境界的性质、特点.
32.简论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33.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34.简述感性形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李商隐《无题》诗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请以此诗为例,说明审美理解的多义性特点. 
36.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相互关系.
| 欢迎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自考资讯,一手掌握!) | 欢迎加入“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扫码进群,领取《 | 
 
       江苏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