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江苏自考网(www.jiangsuzikao.com)!

咨询电话:025-83235887 / RSS地图 / 网站地图
自考专题:
来源:江苏自考网 时间:2020-12-09 13:49:48
江苏教育学院编       一、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知识,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为学员提高教学水平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一、中国古代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大变动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哲学进入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是这一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兴起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仁的学说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孔子对“天命”和鬼神的态度。       二、墨子的哲学思想。“兼爱”是墨子人道(伦理思想)的中心观念。墨子“兼爱”与孔子“仁”的异同。墨子的功利主义观点。墨子的“三表”或“三法”。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道”的基本含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局限。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一、孟子的哲学思想。“仁政”的学说。性善说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表现及其在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三、惠施的“合同异”和公孙龙的“离坚白”。       四、后期墨家在名实关系上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一、苟子的哲学思想。“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化性起伪”的人道观,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性善”之异同。“解蔽”的思想方法。       二、韩非的哲学思想。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世界异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观念。反对“前识”,注重“参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一、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背景。汉代哲学论争中心的转变。       二、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三、王充的哲学思想。“疾虚妄”的批判精神。“自然之道,非或为之”的唯物主义天道观,王充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  玄学的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       一、魏晋玄学兴起的的背景。“有无(动静)之辩”是魏晋哲学在本体论上的论争中心。       二、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基本命题及其在理论上的积极意义。       三、裴頠《崇有论》的基本观点。       四、范缜的哲学思想。范缜的反佛斗争。《神灭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一、儒、道、释日趋合流是隋唐时期意识形态发展的趋势。“空有”“心物(性相)”之辩是隋唐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       二、禅宗“顿悟”学说的要点及其意义。       三、韩愈的“道统”说。       四、柳宗元和刘禹锡对“力命”之争的总结。       第八章  理学的盛行与对理学的分析批判       一、理学的产生。宋明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       二、张载的哲学思想。“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一理论。“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       三、王安石“五行”“皆各有耦”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四、二程和朱熹的哲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朱熹对“理”的涵义的规定及“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人性学说。       五、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心即理”是陆九渊哲学的基本命题。王守仁的“良知”本体说和“知行合一”说。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一、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对“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理在气中”、“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动静”之辩的总结。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关于“能”“所”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行可兼知”的理论。“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二、颜元重“习行”、“践履”唯物主义认识论。戴震对理学的批制及其对“心知”的考察。       第十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一、“古今”“中西”之争与近代哲学革命。       二、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分期和论争的主要问题。       三、孙中山“突驾”说的历史进化论和“知难行易”的认识论。       第十二章  略       第十三章  “五四”时期的哲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二、“五四”时期及以后的几次大论战。使中国近代哲学实现了由进化论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第十四章  略       选用教材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丁祯彦、臧宏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以上就是关于“28074 中国哲学史”的全部内容,想获取更多江苏自考的相关资讯,如江苏自考常见问题、院校动态,政策公告,考试题库,复习备考、专业目录。敬请关注下方“江苏自考微信公众号”或加入“江苏自考考生交流群”和千万自考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自考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加入“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扫码进群,领取《 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哦!)
8888人已通过
开始测试

江苏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报考提醒

报名入口 查询系统

自考交流群

咨询老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免费送《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
进群领取《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报考服务

025-8323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