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江苏自考网(www.jiangsuzikao.com)!

咨询电话:025-83235887 / RSS地图 / 网站地图
自考专题:
来源:江苏自考网 时间:2020-12-09 13:49:50
高纲085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9770  马列原著选读
 
               江苏教育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专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员需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经典性理论和观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正是在于引导学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著,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品质和原创性思想观点,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学习特点和自考学员关于马克思主义原著掌握的现实水平,本《大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和取舍,共选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致约·布洛赫》、《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等著作,作为学习和考试内容。
对于自考学员来说,原著学习既是一份基础性学习任务,又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希望广大自考学员知难而进,认真学习,反复学习,刻苦钻研,深刻领会。相信只经通过努力,一定会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风采,一定会在理论上来一个大的飞跃。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包括:《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等。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课程内容
实践的观点构成《提纲》理论的核心。《提纲》共十一条,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第二条):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分论:(第三至九条):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而导致的历史唯心论的一系列具体观点进行了批判。
第三部分结论(第十、十一条):马克思从阶级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对新旧唯物主义做出对比,并给《提纲》做了简要的小结。
(二)学习要求
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而导致的历史唯心论的一系列具体观点进行的批判;马克思从阶级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对新旧唯物主义做出对比,并给《提纲》做了简要的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掌握:《提纲》十一条的基本内容。
3.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课程内容
本书节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其中心是论述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共47段,分六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5段):唯物史观的前提;确立唯物史观前提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6—15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第三个问题,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16—30段):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揭露了唯心主义精神统治的根源。
第四个问题,分工理论(第31—39段):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灭;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
第五个问题,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第40—47段):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马克思、困苦分别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等著作中,明确肯定《提纲》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详细制定这种观点”即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著作;系统地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二)学习要求
唯物史观的前提;确立唯物史观前提的方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分工理论;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2.掌握: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分工的消灭;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3.重点掌握: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分工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课程内容
《宣言》分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学员主要掌握正文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共54个自然段)
1、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第1—5段)。
2、考察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第6—28段)。
3、阐述了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阶级特性和伟大历史使命(第29—54段)
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共86个自然段)。
1、从共产党人同无产阶级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第1—14段)。
2、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和共产党的种种谬论(第15—67段)
3、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论述了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第68—86段)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56分自然段)。
1、反动的社会主义(第1—34段)。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35—42段)。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43—56段)
第四部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动党派的态度(共11个自然段)。
1、阐述了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第1—4段)。
2、共产党人在德国的斗争策略(第5—7段)。
3、共产党人要努力争取国内外大量的同盟者(第8—11段)。
(二)学习要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阶级特性和伟大历史使命;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2.掌握: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
3.重点掌握: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课程内容
正文共四节,学员主要掌握前三节的内容。
第一节:生  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等。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第1—3段)。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第4—6段)。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第7—14段)
第二节: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引论(第1—5段):社会生产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1、生产和消费(第6—23段):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互中中介、互为手段;生产和消费相互生产,互相创造对方。
2、生产和分配(第24—36段):批判“三位一体”分配理论,阐明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的原理(第24—25段);批判分配先于生产的理论,阐述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第26—36段)。
3、交换和流通(第37—40段)。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种方法(1—4段)
2、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第5—12段)
3、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第13—14段)。
4、在研究经济范畴时应坚持唯物辩证法原则(第15—22段)
(二)学习要求
生产: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等;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流通。
2.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社会生产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互中中介、互为手段;生产和消费相互生产,互相创造对方;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的原理;批判分配先于生产的理论,阐述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在研究经济范畴时应坚持唯物辩证法原则。
3.重点掌握:社会生产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一)课程内容
《序言》叙述了马克思早期之所以转身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发展历程,对于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主要的文本根据。
第一部分:马克思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秩序,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第1—2段)。
第二部分:研究政治经济学最初动因(第3段)。
第三部分: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论述(第4段)
1、进一步论述了转身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原因。
2、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各构成要素,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基础,论述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并探索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学习要求
马克思如何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秩序,阐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最初动因;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论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社会形态的各构成要素;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2.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阐述;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最初动因。
3.重点掌握:《序言》如何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各构成要素,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基础,论述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并探索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主要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共29个自然段)。
1、论述了现代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根源(第1—5段)。
2、阐明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第6—8段)。
3、恩格斯重点评价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第9—29段)
第二章,恩格斯着重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共12个自然段)。
1、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和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意义(第1—9段)。
2、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大意义(第10—12段)。
第三章,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第1—3段)
2、恩格斯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第4—16段)。
3、阐明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第17—21段)。
4、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途径和依靠力量(第22—24段)。
5、描绘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25—27段)。
6、对正文第三部分内容进行的高度概括一总结(第28—36段)。
(二)学习要求
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阐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恩格斯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现代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根源;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2.掌握:恩格斯评价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和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意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大意义;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恩格斯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3.重点掌握: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大意义;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途径和依靠力量;描绘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致·布洛赫
(一)课程内容
1、恩格斯说明了他和马克思过去没有充分论述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
2、恩格斯从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它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思想家们通过理论思维实现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确实有它们相对独立的历史,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人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
3、巴尔特之流由于把原因和结果形而上学地看作永恒对立的两极,完全忽略了它们的相互作用,因而把历史唯物主义否认思想领域可以完全脱离经济而独立发展的观点,歪曲为否认思想对历史有任何影响。
(二)学习要求
恩格斯说明了他和马克思过去没有充分论述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它的相对独立性。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恩格斯说明了他和马克思过去没有充分论述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
2.掌握: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它的相对独立性。
3.重点掌握: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它的相对独立性。
 
列宁:辩证法的要素
(一)课程内容
1、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思维系统都存在着多样化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普遍的,绝对的;自然、社会与思维的发展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联系与运动中实现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发展与运动都有自己不同的规律。
2、任何事物之所以运动与发展,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因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在对立与矛盾中走向统一,在统一与和谐中存在对抗与斗争。
3、人类思维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不断上升、不断深化的螺旋式发展的无限过程。
4、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之过程,其中包含着内容与形式、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抛弃与回归;在不断的抛弃与回归过程中,实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历史演化,这也正是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所在。
(二)学习要求
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思维系统都存在着多样化的联系;任何事物之所以运动与发展,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人类思维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之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思维系统都存在着多样化的联系。
2.掌握:任何事物之所以运动与发展,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人类思维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
3.重点掌握: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之过程。
 
列宁:谈谈辩证法
(一)课程内容
第一个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12段)
1、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第1段)。
2、对立统一规律不是“实例的总和”,而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第2—7段)。
3、对立统一的内涵即统一的过程或现象具有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和斗争才导致事物的发展;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两个方面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第8—10段)
4、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第11—12段)。
第二个问题: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13—15段)。
1、列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例,说明马克思以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发展为核心,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构建的《资本论》的逻辑,既揭示了资本主义辩证转化的规律,也反映了人类对校方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2、列宁以最简单的命题中包含着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为例,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既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又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第14—15段)。
第三个问题: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第16—18段)。
1、整个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的曲线;列宁提出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四个圆圈(第16—17段)。
2、列宁指出由于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获得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调到丰富的发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的缺陷在于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第18段)。
第四个问题: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第19—20段)。
(二)学习要求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掌握: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3.重点掌握: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3、重点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   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的专业课,难度大,自学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全面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观点。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要求和各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避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   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各篇。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题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及问答题(包括论述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选择题
如: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    )
A.主观的作用  B.客观过程  C.自然过程  D.革命的实践
二、填空题
如: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  市民社会  。
三、阅读理解题
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本段文字引自(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D.《谈谈辩证法问题》
四、简答题
如:为什么说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
五、材料分析题
如:请分析以下引文的含义: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六、论述题
如:马克思在《提纲》中如何将自己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的?
 
以上就是关于“29770 马列原著选读”的全部内容,想获取更多江苏自考的相关资讯,如江苏自考常见问题、院校动态,政策公告,考试题库,复习备考、专业目录。敬请关注下方“江苏自考微信公众号”或加入“江苏自考考生交流群”和千万自考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自考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加入“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扫码进群,领取《 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哦!)
8888人已通过
开始测试

江苏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报考提醒

报名入口 查询系统

自考交流群

咨询老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免费送《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
进群领取《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报考服务

025-8323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