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江苏自考网(www.jiangsuzikao.com)!

咨询电话:025-83235887 / RSS地图 / 网站地图
自考专题:
来源:江苏自考网 时间:2020-12-09 14:16:28
高纲116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293     城市生态学
 
               南京林业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城市环境下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规律,掌握城市生态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林业等提供生态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分为九章。在简洁了解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预防、城市景观生态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重要意义。通过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城市生态学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城市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基本知识;
2、掌握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预防、城市景观生态等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
3、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城市生态学是城市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也是人类学、生态学的学科分支,它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城市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同时为城市生态规划、建设、调控提供生态学的理论支持。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1、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2、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3、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
掌握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从而认识城市生态学这门课程的基本概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生态学、生态位、城市生态位、环境承载力、系统等概念。
2、掌握:生态位原理、食物网原理、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系统研究思路。
3、熟练掌握: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体现、环境承载力原理、系统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一)课程内容
1、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3、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4、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
(二)学习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有关的基本知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能量流动、初级生产、总初级生产、净初级生产、生物量、次级生产、生态效率、食物链、营养级、流通率、周转时间、周转率、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叠加作用、增强作用、净化作用、限制因子、最低量定律、耐受性定律、生态幅、生态平衡等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百分之十定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与区别、物质循环的类型及特点、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3、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第三章  城市生态系统
(一)课程内容
1、城市、城市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3、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点;
4、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二)学习要求
充分了解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同异,了解城市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城市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生物生产、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能源结构等概念。
2、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八大公害事件”。
3、熟练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城市人口
(一)课程内容
1、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
2、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3、城市人口的分类;
4、城市人口动态;
5、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6、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二)学习要求
充分了解人口的发展规律及人口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城市人口性比、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过密化、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城市人口承载力、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人口迁居等概念。
2、掌握:城市化、城市人口的概念;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的分类、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3、熟练掌握: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基本原理、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   城市环境
(一)课程内容
1、城市地质;
2、城市大气环境;
3、城市气候环境;
4、城市水环境;
5、城市噪声环境;
6、城市土壤环境;
7、城市植被;
8、城市动物;
9、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及经济益损分析。
(二)学习要求
充分掌握城市环境各要素的特点,这些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所出现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均质层、大气污染、空气污染源、降尘、飘尘、酸雨、城市气候、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市尾烟气层、城市热岛效应、污染系数、城市水环境、城市水资源、城市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噪声、噪声管理、城市植被、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人工林、人工灌丛、人工草地等概念。
2、掌握:人类及其他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城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类型、主要的气态污染物、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特点、城市气候的形成原因、逆温的形成原因、城市水环境系统的特点、城市与过境水的相互关系、城市噪声的来源、城市植被的分类、城市动物不同于自然环境动物的特性。
3、熟练掌握:中国酸雨的主要特点、城市气候的主要表现、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条件、中国风向类型及特点、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增加降水量的影响机制、城市植被的特征、城市植被的功能。
 
第六章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一)课程内容
1、城市地质灾害;
2、城市火灾及其防治;
3、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4、其他灾害。
(二)学习要求
了解城市所发生的灾害的特点和掌握预防灾害的方法及在危险中如何处理由灾害带来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灾害、地质灾害等概念。
2、掌握: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城市火灾的预防措施、传染病出现的主要因素。
3、熟练掌握: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城市景观生态
(一)课程内容
1、城市景观的概念;
2、城市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3、景观多样性与城市景观异质性;
4、城市景观的演变;
5、城市景观规划。
(二)学习要求
充分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含义,形成宏观的思维方式,用景观尺度来思考城市生态学的问题,掌握城市景观规划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要素、斑块、走廊、本底、狭点、结点、景观多样性、环境敏感区、人文景观等概念。
2、掌握:斑块的类型及形成原因、走廊的作用及性质、城市景观要素的特点、景观多样性的描述性指标、城市景观异质性的表现、街道或廊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熟练掌握: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本底的判断标准、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内容
1、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2、城市环境规划;
3、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要求
掌握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环境规划的方法,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城市持续发展、大陆度等概念。
2、掌握: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城市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
3、熟练掌握: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第九章   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本章内容不做考核要求)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林归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3、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城市生态学》(第二版),杨小波、吴庆书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2、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3、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辅导时应指导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5、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6、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类型(见附录题型举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称为( B  )
A. 凝结核效应     B. 热岛效应      C. 阻障效应       D. 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如: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是以二氧化硫、颗粒物质为代表的 煤烟 污染。
三、名词解释
如:人口城市化:是指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四、简答题
如: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五、论述题
如:试述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区别。
(1)在能量使用上: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类型主要集中于系统内各生物物种间所进行的动态过程,反映杂生物的新陈代谢中;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技术发展,大部分的能量是在非生物之间的变换和流转,反映在人力制造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之中,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能量、物资供应地区越来越大。
(2)在传递方式上,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食物网传递能量;而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式要比自然生态系统多,可通过农业部门、采掘部门、能源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传递能量。
(3)在能量流动运行机制上,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自为的、天然的;而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人工为主。
(4)在能量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有一部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
 
 
以上就是关于“00293 城市生态学”的全部内容,想获取更多江苏自考的相关资讯,如江苏自考常见问题、院校动态,政策公告,考试题库,复习备考、专业目录。敬请关注下方“江苏自考微信公众号”或加入“江苏自考考生交流群”和千万自考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自考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加入“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扫码进群,领取《 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哦!)
8888人已通过
开始测试

江苏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报考提醒

报名入口 查询系统

自考交流群

咨询老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免费送《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
进群领取《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报考服务

025-8323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