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江苏自考网(www.jiangsuzikao.com)!

咨询电话:025-83235887 / RSS地图 / 网站地图
自考专题:

2006年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五章

发布时间:2018-05-23编辑整理:江苏自考网浏览次数:(

来源:江苏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6:40
  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P127

  第一节 视觉P127

  一、视敏度

  1、视敏度是人眼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力。

  2、视敏度的测量

  临床医学上称视敏度为视力。观察者站在离视力表20英尺的地方(即标准观察距离D`),他能分辨一个在20英尺距离时形成1分视角的视标开口。那么,他的视力(D`/D)为20/20,即1.0.

  二、闪光融合

  视敏度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的空间分辨能力,而闪光融合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时间变化的分辨能力。例如,书桌上的台灯每秒钟开关一次灯泡,你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亮与暗,甚至每秒10次也能分辨出亮与暗。然而,当灯的亮-暗变化相当快的时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变化,所以就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了,也就是闪光融合了。

  我们把刚刚看成是连续光的时候,每秒钟亮-暗的周期数称为闪光融合频率,或者叫临界闪光频率。

  四、颜色视觉

  1、颜色的基本属性

  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光的波长决定了颜色的色调。

  2、颜色辨别

  简答题十四、关于波长的变化对颜色辨别的影响,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450500550600650

  波长(纳米)

  上图:光谱各部位的颜色辨别阈限

  答:对不同颜色,人眼的分辨能力有没有差别,即感受性有没有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个实验来说明。让被试的视野分成两半,一半是标准刺激,即实验者给他看的颜色,用λ符号表示;另一半是比较刺激,即另外一种让被试者分辨的颜色。这种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与标准刺激是一样的,只变化它的波长,像最小变化法那样,看被试者能分辨出是两种颜色的时候,两种颜色波长的差别,即△λ有多大。

  上图是实验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λ的大小依赖于所要分辨的颜色。也就是说,人辨别颜色的能力在不同波长上是不一样的。在光谱的某些部位只要改变波长1nm,人眼便能看出颜色的差别。但在多数部位需要改变1—2nm,甚至更多nm才能感觉出有差别。感受性最高部位在480纳米及600纳米附近;感受性最低的部位,位于540纳米附近及光谱的两端。在整个光谱上,人们可以分辨出一百多种不同颜色。

  3、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是相加混合,混合后明度增加;颜料混合是相减混合。颜色混合的实验经常在混色轮上进行。

  第二节 听觉P143

  一、听觉感受性P143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是频率为每秒16—20000次的空气振动,即声波。声波有三种特性:①频率(决定声音的音高)、②振幅(即声音的强度,决定声音的响度)、③波形(决定声音的音色)。

  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的等级,单位为方。我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二、听觉的特性

  1、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听觉阈限,因为另一声音的影响而提高的现象就是听觉掩蔽。)

  2、对词的听觉辨认,(高频词的听觉辨认阈限比低频词的听觉辨认阈限低。这与词的视觉辨认结果是相同的。)

  3、双耳听觉,(同时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所产生的听觉叫双耳听觉。在双耳听觉的条件下,双耳对纯音信号辨认的阈值比单耳听觉的阈值低。确定声源的方位主要靠的是双耳听觉。双耳听觉实验是让被试带着耳机坐在实验室,对他的每只耳呈现不同的听觉材料。)

  4、听觉适应与听觉疲劳,(在声音刺激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叫听觉适应。强度大大超过感受器正常生理反应的响度,或声音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叫听觉疲劳。听觉适应是声音刺激持续作用时发生的听觉阈限的提高;听觉疲劳则是在声音刺激停止作用后发生的听觉阈限的提高,二者指的是不同的现象。)

  5、听错觉,(视觉中有视错觉,在听觉中同样也存在着听错觉。)

  第三节 其他感觉P148

  三、触觉

  1、触觉感受性

  两点阈是测定皮肤触觉

[1]   

以上就是关于“2006年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五章”的全部内容,想获取更多江苏自考的相关资讯,如江苏自考常见问题、院校动态,政策公告,考试题库,复习备考、专业目录。敬请关注下方“江苏自考微信公众号”或加入“江苏自考考生交流群”和千万自考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自考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加入“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扫码进群,领取《 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哦!)
8888人已通过
开始测试

江苏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报考提醒

报名入口 查询系统

自考交流群

咨询老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免费送《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
进群领取《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报考服务

025-8323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