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江苏自考网(www.jiangsuzikao.com)!

咨询电话:025-83235887 / RSS地图 / 网站地图
自考专题: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发布时间:2018-05-23编辑整理:江苏自考网浏览次数:(

来源:江苏自考网 时间:2018-05-23 12:28:18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成果的总和,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主潮。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先进文化的结晶,一经传人中国,就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起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顺应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十分注重文化建设。毛泽东在40年代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以及著名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50年代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重要思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0年代,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又全面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世纪之交的2000年,江泽民发表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作了这样的表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文化主张与纲领,明确指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一项根本原则。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是要有精神的,只有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三个面向”表明文化的价值取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表明文化的民族特性、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民主精神,“社会主义”表明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求是》杂志1997年第27期发表的署名论文认为:这种全新的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化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它有浓郁的民族性。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个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不断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第三,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我们的文化强调重在建设,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形式开放、不断发展的博大体系。第五,它有深广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第六,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文化,本来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开拓、不断创造的丰硕成果,任何优秀的文化产品,必定是超越前人的精彩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更自觉地把改革和创造作为自己成长发展的方式。一方面,它要求外部环境的改革和优化;另一方面,它要求深化文化体制内部的改革,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所面对的形势、任务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个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已经来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特别是互联网络迅速发展,为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虽然国际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同时也有所谓“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特别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企图对中国文化施加咄咄逼人的干预与影响。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观念的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钱眼开、贪污腐败等消极的东西,以及某些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借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之机沉渣泛起。

   值此千年更替、世纪交会之际,如何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解决许多新课题,但同时也将激发出许多新创造。张岱年在论述新世纪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时,提出了中国文化必将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创新”的观点:一是创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二是创造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高度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三是开创一体两翼式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体制,即新型市场经济一新型民主政治一新型科学文化;四是开创“体制改革一经济起飞一国家统一文化复兴”四大潮流有机统一的跨世纪中国主潮;五是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模式;六是创造现代革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七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观体系;八是努力创造富有时代精神与东方神韵的“大成智慧学”这一新型方法论体系;九是创造大器晚成、现代复兴的中华文明新动态;十是创造现代新型主体性,以熔铸21世纪新型世界文明。

   遥望21世纪,在未来世界格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固然少不了风云激荡的冲突和竞争,但世界新型文明的主要潮流,却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它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放射出前所未有的夺目光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的全部内容,想获取更多江苏自考的相关资讯,如江苏自考常见问题、院校动态,政策公告,考试题库,复习备考、专业目录。敬请关注下方“江苏自考微信公众号”或加入“江苏自考考生交流群”和千万自考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关注“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江苏自考网微信公众平台
(自考资讯,一手掌握!)
欢迎加入“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江苏自考网微信交流群
(扫码进群,领取《 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哦!)
8888人已通过
开始测试

江苏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报考提醒

报名入口 查询系统

自考交流群

咨询老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免费送《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扫一扫,加入“江苏自考交流群”
进群领取《备考资料和备考方案》

报考服务

025-83235887